DB2308∕T 198-2024 三江平原大豆种质花叶病毒病抗性鉴定及评价技术规程(佳木斯市)
ID: |
2C1E7175227A472485C614959059BE80 |
文件大小(MB): |
0.19 |
页数: |
6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24/9/3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佳木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4-08-28发布2024-09-28实施,三江平原大豆种质花叶病毒病抗性鉴定及,评价技术规程,DB2308/T 198—2024,DB2308,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地方标准,ICS 65.020.01,CCS B 05,DB2308/T 198—2024,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佳木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晓贺、姚亮亮、丁俊杰、邱磊、王自杰,本文件为2024 年首次发布,DB2308/T 198—2024,1,三江平原大豆种质花叶病毒病抗性鉴定及评价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佳木斯市三江平原地区大豆花叶病毒田间鉴定与抗性评价的术语和定义、田间鉴定圃,的设置、病毒株系的制备与保存、接种与病情调查、抗性评价、鉴定结果记载等技术规程,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大豆花叶病毒病田间鉴定圃的设置、抗性鉴定与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2-2010 粮食作物种子第2 部分:豆类,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 3428-2019 大豆品种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NY/T 5010-2016 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DB23/T018-2007 大豆生产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大豆成株抗性,植物生长期间所表现的能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3.2 大豆种粒抗性,植物体在籽粒上所表现的能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3.3 大豆种粒斑驳,大豆因花叶病毒的侵染在籽粒的种皮上形成的由脐部向外扩散的斑纹,3.4 侵染型,根据大豆接种花叶病毒后对花叶病毒的反应部位和症状不同划分的侵染类型,分花叶型、坏死型、,种粒斑驳型,3.5 抗性评价,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病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定性描述,4 田间鉴定圃的设置,DB2308/T 198—2024,2,4.1 田间鉴定圃的选址,田间鉴定圃选择具备良好自然发病环境和可控灌溉条件、符合NY/T 5010 标准地块,与大田隔离,要达到200 米;或在防虫温室、防蚜网室内进行亦可,4.2 田间鉴定圃配置,鉴定圃采用垄作单播、行长3 m,行距65 cm~70 cm,单行区,重复3 次,顺序编号,间比法排,列,逢20 的倍数设置一行对照,鉴定圃四周设保护区,保护区为5 m 或4 行,4.3 田间播种,4.3.1 田间播种时间,播种时间5 月10 日~20 日为宜,或适当调整不同材料的播期以使植株接种期和发病期能够与适,宜的气候条件(湿度与温度)相遇,4.3.2 田间播种方式及播种量,采用人工开沟,条播方式播种。每份材料播种1 行,每隔19 份鉴定材料播种1 行感病对照品种,试验每行均匀播种45 粒种子。种子符合GB 4404.2 标准播种时间5 月10 日~20 日为宜,或适当调,整不同材料的播期以使植株接种期和发病期能够与适宜的气候条件(湿度与温度)相遇,4.3.3 田间管理,按GB/T 8321、NY/T 1276、DB23/T 018 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管理和病虫草防治。及时灌水、及时防,治大豆蚜虫,以免蚜虫传毒造成交叉感染,5 病毒株系的制备和保存,参见NY/T 3428-2019 制备病原物接种体并保存。具体方法:采集田间典型大豆花叶病毒病症状的,植株叶片,人工汁液摩擦接种法在感病大豆上分离纯化大豆花叶病毒病分离物,分离物经生物学和血清,学鉴定,确认其为大豆花叶病毒,对阳性大豆花叶病毒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不同抗性的鉴别寄,主品种引发的症状反应划分SMV株系,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叶保存在-20 ℃以下冰箱中,6 接种与病情调查,6.1 接种期和接种方法,接种期:幼苗第一片真叶期开始接种,接种方法:摩擦接种法。具体方法:充分消毒的普通油画笔刷子蘸取接种悬浮液,在叶面轻度摩擦,造成微伤,每株接种2 片真叶。接种两次,间隔5 d~7 d,6.2 调查方法及项目,调查时每份材料随机抽样20 株挂牌标记,分别调查记载侵染型、发病级别和发病株数,进行病情,分级和病情指数的计算,6.3 籽粒侵染型记载及标准,DB2308/T 198—2024,3,籽粒侵染型调查在大豆成熟期进行,每份材料随机抽样20 株,种粒斑驳按0、1、3、5、7 五个,级别划分,6.4 病情级别划分,接种病株病情级别及其相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表1 大豆花叶病毒引起的大豆病毒病病情级别的划分,病情级别症状描述,0 免疫、无症状或仅在接种叶上出现局部枯斑,1 轻花叶或部分叶片上出现可见微小坏死斑,2 黄斑花叶、叶片轻度皱缩并伴有疱叶或多数坏死斑直径在5 mm 以下或有小叶脉坏死,3 重花叶、叶片皱缩卷曲、畸形叶或多多数坏死斑或坏死叶脉长度在20 mm 以上,4 叶片严重皱缩且植株矮化或叶片因坏死脱落,或坏死面积超过叶片总面积50%,或出现顶枯,不能,继续生长,6.5 病情记载,调查记载每一鉴定植株的病情级别,并计算病情指数,病情指数按公式(1)计算:,DI=……
……